關係要進一步深入時,對方爲什麽總會不自覺地退縮?

與合資格的輔導師進行輔導

立即開始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發現每當感情即將升溫、關係要進一步深入時,自己或對方總會不自覺地退縮?是否對情感的表達和身體的接觸,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抗拒?這背後,可能隱藏著“回避型依戀”的情感模式。

一、回避型依戀的根源:早期經歷的影響
    根據依戀理論,個體在嬰幼兒時期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深刻影響著其未來的人際關係模式。如果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孩子的情感需求——如被擁抱、安撫和關注——長期得不到及時或恰當的回應,他們會逐漸形成“外界不可靠、自己不值得被愛”的內心信念。這種早期經驗,會潛移默化地塑造出一種回避親密的情感模式,並在成年後的關係中反復顯現。

二、情感隔離與“自我中心”的防禦
    回避型依戀的人,往往在關係中表現出明顯的情感隔離。他們可能回應簡短、態度疏離,甚至顯得以自我為中心。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並不是真正的自私,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他們通過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需求、興趣或獨立空間上,來回避面對關係中可能產生的情感衝突與責任。例如,當伴侶希望一起參加重要活動時,他們可能以“需要個人空間”或“忙於自己的事”為由拒絕,看似強調獨立,實則逃避情感的投入與風險。

三、被扭曲的情感天平
    從社會交換理論的視角觀察,回避型依戀者常在潛意識裏對感情的付出與回報進行一種失衡的衡量。他們傾向於認為,投入情感所帶來的可能損失(如失去自我、受到傷害)遠大於潛在收益(如親密與穩定)。這種認知導致他們在關係中退縮,以“自我中心”作為掩飾,回避真實的情感交流。這種行為,不僅破壞了關係的平等與互惠,也阻礙了真正親密感的建立。

    你是否具有回避型依戀的傾向?
    可以通過以下問題做一次簡單的自我觀察:

1. 當伴侶想深入討論感情時,你通常:

        A. 願意積極溝通
        B. 參與但避免過於深入
        C. 感到不適並轉移話題

2. 面對伴侶的身體親近,你的反應是:

        A. 自然接受並回應
        B. 能接受但偶爾內心抗拒
        C. 常感到明顯的身心不適

4. 在戀愛中,你對個人空間與陪伴的需求是:

        A. 喜歡高頻互動
        B. 需要一定個人空間
        C. 極度重視獨處,陪伴時間少

6. 對關係的長遠發展(如結婚),你傾向於:

        A. 樂於共同規劃
        B. 順其自然
        C. 回避或消極看待

如果以上多數選C,你可能具有回避型依戀的特徵。若希望調整這種模式,可以嘗試以下方式:

· 主動與伴侶坦誠交流,爭取理解與支持

· 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探索情感回避的深層原因

· 從小處開始練習情感表達,如主動發起約會、準備一份小驚喜,逐步建立信任與親密感

· 改變需要時間,每一步勇敢的嘗試,都是走向更健康關係的重要開始。

 

 

 

 


無論是工作還是感情上,我一直都感到自卑。結果我因此錯過了很多很多的機會。我感到在事業和感情上,我都一無所成。朋友介紹下遇到了如鹰咨询, Esther很理解我的問題,每次都認真聆聽我的痛苦。她教會我如何每天感恩,在不同的事情中找到自己的意義和長處。我現在感到更有自信,一切更有希望。無論是工作還是感情上,我一直都感到自卑.

Lily小姐

香港